|
计划总结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15年度行政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16-06-30 02:59:49
来源:校长办公室
作者:校办
2015年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之年。学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把握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积极践行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和学校阶段性发展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凝聚各方力量,落实改革举措,学校各项发展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顶层规划设计适应新形势 学校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对表国家、上海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在准确研判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学校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的编制。两大文件围绕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办学定位,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梳理和分析了办学中存在的各类不足和瓶颈,以改革为动力,以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重点,明确了学校的未来办学目标、建设思路和主要任务,构建基于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的应用型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软硬环境;建立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激励发展机制,使学校办学自主性、毕业生满意度、教师凝聚力和社会贡献度显著提升,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脱颖而出,成为上海一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现代应用技术大学。各教学单位、各职能部门根据学校综改总体要求和十三五规划主要精神也分别形成了各自的改革与发展思路、主要任务和举措。 学校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面的创新思路、改革举措和取得的初步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众多主流媒体分别刊载了我校相关消息,《上海教育》、《东方教育时报》还对学校主要领导进行了专访。受教育部和市教委委托,11月,学校成功承办国家第二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研讨班介绍了我校近年来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战略思路、重大改革举措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受到教育部、市教委和专家、学员们的充分肯定,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持续扩大。 二、学校治理运行进入新常态 2014年学校实施了史上力度最大的治理体系优化和调整工作,经过一年的磨合,学部制改革的两大教学实体——工学部、文理学部的内部运行机制得到确立和完善,学科专业方向进一步聚焦,教师、课程和实验实训等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整合,从物理形态调整到资源共享、交叉融合的化学反应正在形成,并逐渐作用于学生培养;高职(国际)学院独立后的教学、科研、人事等工作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新成立的发展规划处、国际交流处、信息化办公室的工作得到相对独立,且工作成效显著;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各类学术组织在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积极开展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设,全面贯彻“一岗双责”,37个二级单位或职能部门就数十项工作进行了廉政风险点的排查,分析原因,完善机制,落实整改。修定完善了“学校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实施办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等文件,对13位处级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金额13393.65万元,提出审计建议32条,完成基建修缮项目审计85项,金额5600万元,为学校节省资金700多万元,为学校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申请提交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章程》已经市教委核准并正式生效,标志着我校在推进依法治校,探索、实践现代大学制度和促进学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本次章程修订工作历经数年,凝结着校内师生和广大校友的智慧和汗水,同时也得到了校外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章程既延续了学校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最新理念和成果,必将成为引领学校持续、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学校希望全校上下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意识,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开展对章程的宣传和学习,领会精神,统一思想,切实维护学校章程的权威性和引领性,并将章程精神贯彻到各项工作之中。 三、教育教学工作形成新局面 多项重大教学改革举措得到落实。经广泛发动、充分调研、严格评审的专业论证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已经确立,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完全学分制和选课制、导师制、教师答疑制度、学籍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并已在2015级新生中实施。以中高、中本贯通为主要载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试点进一步深化,2015年,又有多所中职校作为新的合作伙伴加入该项试点。CDIO、卓越工程师计划、应用本科试点等人才培养模式覆盖面、受益面持续扩大,与欧洲等地区的应用科技大学在工程教育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密切。组织“投资学”、“车辆工程”两个本科新专业的申报,2个应用本科试点专业已基本通过市教委评审,积极开展本科专业自评估工作,1门课程获批上海市精品课程,2本教材获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16门课程被列为市级重点建设课程,另有多个教改项目、本科专业作为校级项目予以立项建设。多项质量保障管理文件得到修定和完善,教学督导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校坚持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优良传统,一大批校企合作项目得到清理,又有斐讯、欧博、市信用行业协会等众多知名行业、企业成为学校新的合作伙伴。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取得可喜成绩,全年共有490名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中共获省部级以上奖项236个,其中全国一等奖15个,省部级一等奖27个。积极落实在校大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语言文字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圆满完成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的中期评估工作。聚集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步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标与机制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得以拓展,内涵不断丰富,有效促进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顺利完成研究生招生指标,在校学生数突破百人。首届研究生顺利毕业,就业率100%,签约率90%,97%的毕业生从事与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成人与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今年招生2643人,在校生5020人,办学形式呈函授、自考助学、面授、网络教学等多元化局面。2015年度共完成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培训1万人次,提供考试服务1.6万人次。各类非学历教育办学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育人和文化建设载体不断丰富。开展了“时光胶囊”学校发展愿景征集活动,完成了学校首部形象宣传片《家园》的制作,并同时在建校五十五周年之际奠基和发布。成立了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以“劳模大讲堂”、校本教材编写与教学、实践体验活动等为平台,守正出新,多举并进,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亮点。 7月,学校召开了2015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总结成绩,分析问题,研判形势,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 四、科技产业工作明确新方向 进一步确立学科建设的重要地位。学校以制度为保障,以学科团队和学科基地建设为重点,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核心,提高学科建设和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效益。2015年共投入学科建设经费910万元,对24个学科团队进行了有效的建设,学科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聘请行业内知名专家参与学校科学研究,着力强化学科队伍的年轻化和知识化,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12月,学校按计划启动了对第四期重点学科的评估验收工作,并为新一轮重点学科的遴选、培育、建设打好基础。年中,“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产学研合作开发中心”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中期复评,正式挂牌为“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表明我校在学科基地和知识服务平台建设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学校同步成立了电子废弃物研究中心,作为学校一个独立的二级科研单位和推进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力量,通过机制、模式创新为学校多学科协同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坚实的平台支撑。 学校注重科研教学并重、科研反哺教学、科研融入教学,强化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强化科研教师参与率的考核。2015年,共到校纵向科研项目经费412.60万元,横向科研项目经费820.77万元,比2014年有所下降;我校专利试点单位建设通过验收,共获得专利授权35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项;全年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90篇,其中SCI收录29篇;首次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大学科技园建设初显成效。在张江高新区和宝山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七立方大学科技园的开园,同时成立了上海张江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宝山分院,1000平米“众创空间”已在宝山园区完成建设,众多符合学校学科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企业以科技园为平台与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并已在技术研发、学生实践等方面发挥了作用,智慧雨棚、智能摇篮数字化会展系统、数字动漫多个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分别入驻宝山和太仓园区,业绩可喜。 技术转移和知识服务工作稳步推进。作为市教委九所高校试点之一,学校依托技术转移中心,坚持服务于中小地区、中小企业,先后在上海华明公司、浙江武义、海盐和江苏太仓建立了技术转移工作站,在浙江江山、江苏盐城和泰兴等地建立了产学研基地,2年来,先后组织了40余次校企对接活动,40余位教师走访了50余家企业,与2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相关企业签署了10余项,涉及技术转让项目经费近430万元。学校机电一体化、电子废弃物与环境功能材料和测控与信息技术三个知识服务团队延续优良传统,在为行业企业提供知识服务、技术支撑的同时,其自身学科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学校以三个知识服务团队为主要力量,积极参加了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和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展出的多项最新科技成果受到业界肯定,其中,邵宇峰老师负责的“新型聚光太阳能热电联供电源装置”荣获工博会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一等奖。多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文件得到建立和修订。 11月,学校召开了2015年科技与产业工作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学校“十二五”期间的科技与产业工作,肯定了成绩,剖析了目前发展中面临的瓶颈与存在的问题,对新形势下学校科技与产业工作的发展提出了目标和要求。 五、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 学校以学科方向为引领,以专业发展为依据,以教育教学、科研开发为基础,建立数量、职称、专业发展方向和能力要求相协调的教师配置机制,一大批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成为专业带头人或业务骨干。2015年共引进与录用60名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到我校工作,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有57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有5人,近230人受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其中29人为兼职教授,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学校严格按照劳动法等相关规定,对返聘、外聘人员加强了管理,相关制度和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多渠道、多途径提升在校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推进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访问进修、合作研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实际项目。2015年,学校共派出20多位教师参加国内外访学,10多位教师参加产学研践习。积极推进中青年教师个性培训项目,青年教师在研课题数达到120余项,2015年共有100余人次参加学历提升、课程进修及岗位培训。2015年有29位教师晋升了高级职称,62位教师岗位定级,1人获得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称号。 根据市教委“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实施意见,学校制定了具有特色的“骨干教师带头人计划”,努力将骨干教师激励计划团队和学科团队、教学团队有机统一,制定了教授上讲台、青年教师助教、坐班答疑、自习辅导等制度,通过个性化的考核机制,强化团队建设绩效评价,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2015年,学校对“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团队”2014-2015学年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考核验收,并对部分团队作了调整,2015-2016学年共组建了17个校级团队和42个二级团队;进行了首次学年度考核工作,制定了2015—2016学年度二级教学科研单位目标责任书。 以第四次党代会召开为契机,积极开展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宣传活动,师德师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六、国际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区域和功能布局正逐步形成。根据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总体设想,学校积极拓展境外交流与合作的范围和内涵,并根据办学实际努力实现区域布局广泛性和功能定位合理性的统一。截至目前,学校与欧洲地区的德国、芬兰、瑞典等国,与北美地区的美国、加拿大,与澳洲的澳大利亚,与东亚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香港的40余所高校、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根据上述国家和地区在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特色,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交流学习、学生学历提升、教师业务访学培训、合作科学研究等不同形式开展合作。2015年,我校与海外高校、企业新缔结协议22个,美国蒙莫斯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蒙特利湾分校、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保加利亚鲁塞大学、法国国际研究院、法国佩皮尼昂大学等海外高校成为学校新的合作伙伴。 载体建设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稳中有增。作为学校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昆士兰学院完成了三期十多年的运作,其间虽经历不少困难和变化,但在中澳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第四期合作协议的洽谈已取得充分共识并即将进入协议签署程序。与此同时,沪港合作办学项目——蒙妮坦学院的新一期合作协议的签署也已启动。2015年,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又添新成员,学校与美国布劳沃德社区学院联合举办的物流管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并于2015年实现招生。本科层次,特别是工科和艺术学科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拓展和洽谈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为重点的各类面向学生培养的境外交流项目数量持续增长,受益面不断扩大。全年参与海外学习、实习项目的学生共计333名,较上一年度有较大提升,2014学年度“海外名师项目”顺利结题,完成2015学年度该项目的申报及部分结题工作,成功举办第二届全球合作伙伴周、第十七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和先进制造业与自动化技术学术研讨会;成立了中德职业教育中心,为更好地组织与开展相关国际能力证书的培训与考试,拓展师生赴德学习、培训、实践项目搭建了平台。 留学生教育寻求新的增长点。2015年度实现招生53人,其中学历生10人(包括研究生1人),交换生17人,语言生14人,进修生10人,预科2人。截止2015年11月,共有在校留学生67人,生源覆盖17个国家。首届8名留学生(本科)顺利毕业,其中3人分别被上海、美国、蒙古国高校录取为研究生。留学生的教学质量和学籍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以留学生质量提升计划为依托,通过加强教学督导、定期召开留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个性化辅导等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制定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留学生学历教育学籍管理办法》,相关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 七、学生管理工作实施新举措 积极探索招生制度改革,在保持原有秋季招生、依法自主招生、三校生高考、艺术类高考等招生渠道的基础上,2015年,学校参加了上海市招生制度改革形势下的首次春季招生,并在招生选拔方式上进行了个性化的尝试。学校与洲际酒店集团合作设置“洲际酒店人才班”,企业提前介入专业人才的培养,学生入学就可签订就业意向书,成为洲际集团的准员工;首次尝试以“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专业群招生,学生进校一年后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在规定的程序下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学校上述春招改革举措得到了市教委和社会的积极评价。2015年,学校共录取新生3599人,完成计划101.52%,报到率97.47%,为近年最高,生源质量稳中有升。 注重创业、就业教育。不断优化创业就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机制保障,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力和创业实践力,形成了全校关注、全员参与、全方位服务的良好局面。截至12月10日,学生就业率达到近97%。 强化学生工作团队建设。根据学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总体精神,完成6个学生工作团队的组建,承但相应专项工作的教学、科研等任务,学生工作聚焦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及相关工作取得新成效,按上海市德育中心的要求,2015年10月学校接受上海市教委专家组来我校进行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督查并得到总体认可。举办校内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督促辅导员积极学习和掌握开展学生工作的必备技能,提高个人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今年我校有一名辅导员获得上海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以检查、评比为抓手积极开展学风建设,配合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开展晚自修、优良学风示范班评选、结对帮扶等学风建设系列活动,举行了2015年学风建设促进既学生表彰大会,对2015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和上海市奖学金的学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和先进个人、获得校级以上科技竞赛奖的学生进行了表彰。积极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立体的助学方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爱心书包,开展冬季送温暖活动,发放国家助学金等,同时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共安排校内勤工助学岗位500余个。在完善校园卡补办、学生证副卡补办、学生资助、各类奖励证书及奖品的发放、保险理赔、就业信息登记、社团活动申请等现有大学生事务中心功能的基础上,易班线下体验中心也开始了试运行,为易班项目落地提供了空间。 2015年,学校共向部队输送93(男85人,女8人)名大学生士兵,超额完成了上海市征兵办下达的征兵任务,学校连续获评“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并荣获“上海陆军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八、办学保障服务形成新亮点 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要求和收入预算坚持积极稳妥、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保证重点、注重效益、厉行节约,在确保人员经费等经常性的基本开支前提下,在教学改革建设、学科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校区建设与发展,及后勤保障等四个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力度,通过二级预算、归口管理、统筹资源,努力将学校的资金聚焦在内涵建设上。 2014年度年初预计总收入41196.00万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27728.00万元,事业收入11418.00万元,其他收入2050.00万元。2014年度决算实际总收入为51117.23万元,其中事业正常结余844.72万元。2014年度全年收入中,财政拨款29174.82万元,教育事业收入12898.84万元,科研事业收入1959.19万元,其他收入7084.38万元。 2014年度年初预计总支出41196.00万元,其中基本支出合计33281.81万元(人员经费支出19276.70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4005.11万元),项目支出7914.19万元(财政拨款专项6125.30万元,财政历年专项1000.00万元,教育收费资金安排离退休人员专项、学生资助专项、征地养老人员专项共计788.89万元)。2014年度事业支出中,基本支出33735.16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19971.15万元;日常公用支出13764.01万元;项目支出20728.96万元)。其中项目支出20728.96万元,主要为财政拨款项目7446.18万元(2014年度地方高校内涵建设、两基两辅建设、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助学金、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计划、市级高等教育代编项目等),历年财政专项936.67万元,非同级财政拨款项目支出10085.63万元(知识服务平台、优青、创新、央财、学生补贴、重点学科、纵向科研项目等),其他非财政专项支出2260.48万元(企业横向科研、学费安排的学生资助离退休征地养老项目、其他社会服务项目等)。2015年4月初,上海市财政局安排注册会计师对我校2014年度部门决算报表进行审计,全面检查了我校经济运行状况、经济活动与行为,对我校出示了无保留审计意见报告,对我校经济运行和管理给予了较高评价。 借十三五规划编制之机,学校信息化工作得到梳理,并明确了发展目标。制定“应用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应用信息系统技术标准规范”、“业务数据管理规范”、“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网上信息发布与管理办法”等文件,完成了包括教学系统升级、校园网络安全建设、校园信息化运维等多项信息化项目申报和审批。实施并完成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相关楼宇信息化改造、门禁系统加装等弱电配套工程建设。建立了干部考核测评、教职工签到等多项信息化系统。对校园门户网站、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和职能部门网页进行了优化,为全球合作伙伴周、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撑。 以“管理规范化、流程标准化、咨询专业化、服务人性化”为抓手,继续加强图书馆(档案馆)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拓展服务功能,强化学术、文化交流、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2015年,网上资源点击量、阅览室接待读者数、研讨室使用量、学科服务数量、档案收集、整理和使用数量等都有显著提高。 围绕学校发展大局,以满足师生需求为根本宗旨,校园基本建设和相关功能改造形成新亮点。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工程完成主体结构,预计2016年初建成,完成静安校区改造项目和宝山校区改造2期动迁安置工作。新改造的19号楼酒店、会展专业综合实践基地投入使用,并已在全球合作伙伴周、海峡两岸会议、教育部专题研讨班等大型活动和学生专业实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教学楼学习空间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空间改造等服务项目受到师生好评,节能减排工作持续推进。启用资产管理系统软件,相关工作进一步优化、规范,截至11月30日,年度新增固定资产28780281.29元,报废资产13586982.39元,全校固定资产总值1226964987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425584715元。进一步加强后勤服务管理,学生宿舍管理、饮食、物业管理、物资供应、生活、卫生保健等服务服务工作取得新成效。继续做好教职工和新生体检工作,教职工参检率超过90%,新生入学体检率100%。延续学校红十字工作的优良传统,连续第八年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献血工作任务,学校被授予“2014年度上海市高校无偿献血组织奖”。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红十字志愿者活动,为校内外人士提供公益服务。教育、培训、现场演练并举,落实校园安全保卫措施,安全工作技防水平进一步提高,2015年,学校无政治事件,无群体性安全事件,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师生员工的犯罪率为0%,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无食品卫生安全责任事故,学校获评“上海市浦东新区治安保卫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节点,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缓进也退,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下,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学校持续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新的一年里,学校将以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为引领,贯彻落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坚守使命,同心同德,创新进取,为全面实现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各项目标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