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划总结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08年行政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11-05-16 11:27:27
来源:校长办公室
作者:admin
2008年是继续强化内涵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工作的一年。学校行政立足于国家战略,立足于上海实际,立足于学校实情,审时度势,充分认识二工大在实施大学职业教育中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按照学校工作主线:一个坚持,二个实施,三个突破,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在落实中推进,在落实中提升,在落实中突破,大力发展多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工作。 一、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推进学校内涵建设 以“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努力将“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本科教学不断强化应用型特色,加强实践性环节的建设。专科教学大胆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制度保障,在学分制中增加创新实践学分,修订制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创新实践学分》标准和实施办法。完成全部26个本科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并结合教委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在学校和学院二个层面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试点或改革。2008年先后申报新本科专业1个,高职专业1个。特色专业3个,其中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纳入第三期上海市本科教学高地建设项目专业2个。完成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物流管理、财务管理、艺术和环境等6个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专业复审工作。 继续开展质量工程建设,实现三个突破。加强培养计划各环节特别是实践性环节教学目标的落实,加强教学过程资料和教学过程文件的规范化建设。(1)制定《本科教学自评估指标体系的解读》等相关文件,明确本科教学自评估工作方案及组织机构。(2)开展期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工作,注重对本科基础性教学文件进行检查,督导。(3)加强考核,对教学环节全覆盖。主要包括专业导师考核、教学计划审核、教学资源计算、毕业设计管理、教学任务安排、双语评星工作等。(4)教学信息化管理升级。教务管理系统继续完善,教学评估和创新实践学分管理系统和教学素材资源库投入试运行,并完成课程中心、录播教室建设。 二、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加速人才科研高地建设 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队伍建设为重点,落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各项措施。(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引进保持高增长(金桥特聘教授与“50+10”。),全年共引进录用各类人才87人,其中,博士34人,硕士43人;组织2008年上海市(5年)“东方学者”聘任工作,我校申报教师已经通过第二轮公示阶段。(2)学术带头人培养与学科梯队建设持续发展。继续推动以访问工程师项目为主的产学研践习计划,目前在企业开展访问工程师项目33人;所有学院完成09-10学术带头人培养与学科梯队建设基础性工作。 坚持教学型、应用型科研定位,鼓励教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推进产学研。(1) 从深化科研激励机制入手,深化机制改革。修订制定《2008-2020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发展定位规划》、《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科技奖励办法》和《科研考核办法》,促进科研内动力。(2)广泛参与全国性技术交流会议,先后与浙江温岭、金华、义乌,江苏泰州、淮安、南通,安徽芜湖等地开展技术交流。(3)与上海浦东知识产权中心共同组织了“2008浦东新区发明创造主题活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发明竞赛”,宣传创新意识、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保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发明成果,有效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4)参加2008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获高校展区优秀组织奖1项、高校展区优秀展品二等奖1项、高校展区优秀展品三等奖1项。 以科研为抓手,为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提供强劲支撑。在加强应用课题研究的同时,充分发挥研究基地的平台作用,依托教师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研实验条件的不断完善,鼓励具有竞争力的学科进行高水平纵向项目的研究。积极申报工程硕士硕士点立项建设,包括“多层次职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工程硕士学位项目”;完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中心建设、电子废弃物资源化重点实验室建设等5个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的申报;申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项,上海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项。2008年度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教育改革实验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教育决策咨询奖三等奖1项,第六届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三等奖、鼓励奖各一项。 截止2008年12月15日,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实际到校的项目经费达477.7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晨光计划”1项。本年度共完成签订四技合同57项,合同金额634.5536万元,横向科研到校经费647.0132万元,比2007年(569.4177万元)增长13.63%。2008年度项目配套经费发放总额约77.8万元,学生参与项目发放数约为1.1万元。年度发表论文797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235篇,SCIE论文22篇,EI论文28篇,SSCI/ISTP/A&HCI论文14篇。出版完成著作和艺术作品26部。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申请376项;专利授权10项。组织举办各类学术报告(讲座)55场,活跃了校园的学术气氛。 三、加强学校的实验实训室发展规划建设,推动实践教学系列教材建设 制定学校实验实训发展建设规划。先后制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实践教学基本文件建设规范框架(本科)》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实践教学基本文件建设规范框架(高职)》两份实践教学基本文件建设指导文件,以及《实践教学大纲基本规范》。推进标准化实验实训室建设进程以及重点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规范管理。对38个标准实验实训室按校有关文件进行自评和组织校级评估,促进实验室内涵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项目和竞赛工作,促进我校的创新教育。成功举办2008年度大学生科技项目评审会,并将科技项目的论文汇编成册;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也不断加强。 实训课程教材建设卓有成效。完成《钳工基础训练》、《铣刨磨基础训练》、《数控加工技术认识实训》等8门课程建设,课程建设项目中的文件规范全部为技能型课程,为培养学生的技能打下很好的基础。完成上海市教委首批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30个,编写教材12种,其中教学指导书8种,教材3种(其中2本已出版)。 四、 持续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中外合作交流,确保招生就业质量 充分发挥校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技师学院及学院、部门的校内校企合作平台作用,持续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各项工作。召开校企合作专题座谈会,完善在校生的预备技师培养机制。2008年,获批预备技师培训项目14个;开发预备技师培训项目7个;截止年底共有33个班级、1185人参加培训;78%参加考核的学生获得证书。做好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育发展理事会、校友会各项工作,组织召开年度校教育发展理事会全体会议及校友会全体理事会议,编印校友会会刊4期,新增外高桥(集团)公司加入校教育发展理事会。积极参与金桥出口加工区企业协会及其他企业、行业协会各项活动。继续推动蒙妮坦学院、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良性运作。 按照学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方向,巩固已有中外合作办学成果,有序拓展新的中外合作领域与项目,不断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努力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教育部未批准新的合作项目的情况下,先后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马来西亚精英大学、瑞典布鲁克林理工大学、德国贝加莱公司等高校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进新的国际教育教学、师资聘用、实验实训合作项目。按照国家商务部要求,承办“非洲官员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高级研修班”。交换生人数持续增长,多名在校学生或应届毕业生赴英国、瑞典、马来西亚、德国及台湾等地交换学习或攻读研究生。做好国内外各类参观、学习、考察、交流的组织、接待工作,全年共有29人14批因公出访;22人次外教来校执教;10批66名境外贵宾来访。 圆满完成本年度各项招生录取工作,生源质量持续提高。圆满完成本年度依法自主招生、“三校生”招生、秋季招生和专升本招生的命题、考试、阅卷及录取等各阶段的工作,共录取新生3350名,其中秋季招生录取2465人,自主招生300人,“三校生”385人,“专升本”200人。外地生源录取数由07年的492名增加到今年的824名,增幅为67.5%,占总录取人数的24.6%,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生源质量持续提高。今年是上海第一次实行平行志愿,我校本科文理最低录取分数线分别高出上海市二本资格线9分和19分,上海本地生源中来自市重点中学共计129名,占9.57%,来自市重点和区重点的同学合计占新生的51.85%。2008年秋季高职录取情况也明显好于去年。文科的最低录取分为315,高出上海市高职资格线62分;理科的最低录取分为297,高出上海市高职资格线83分。 完善学生择业指导及创业、就业工作机制,确保毕业生成功就业。(1)建立健全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机制,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挂帅、全体校领导参加、学院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就业工作委员会,并在学院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出台《关于成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08年就业工作委员会的通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2)加强就业软硬件建设,就业指导中心先后设立企业洽谈室、职业发展辅导室、毕业生信息查询中心、模拟面试室等。加强对毕业生择业的合理引导,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就业,优化就业结构。(3)开发就业网络系统,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建立了12000家的用人单位信息库,编印2008年毕业生专业介绍向用人单位寄发1500家,举行专场招聘会70场,引进到校园宣讲企业30多家,举办对大学生的专场就业指导约20场,为学生提供各类招聘单位信息1043家,岗位15000个。并发挥学校教授、骨干教师及班导师力量,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4)提供强大心理支持。连续开展两届“职业生涯规划月”和“职业生涯体验工作坊”等特色项目。开设专家论坛、知名企业校园宣讲会、职业发展联盟训营等,并通过立志电影展播及毕业生家长恳谈会的形式向毕业生及家长宣传就业及职业发展的新观念与动态。还特别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设“成才与就业”专场讲座,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各样、形式多样的职业素质拓展活动,开展NFTE创业培训,为他们在茫茫的职业远航中点亮了导航明灯。截至2008年12月,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约率超过60%。 五、 做好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开展二期扩展项目的前期工作。在完成二期建设首期项目的基础上开展工程训练中心及辅助配套项目的工程工作,目前,已上报项目建议书,并积极与教委和发改委沟通争取尽多的市财力支持。完成太阳能温水游泳池的建设,已于4月份向教职工和学生开放使用,目前已有近200教职工和学生购买了年卡,每周有12个班级上游课。完成人防验收和基建档案验收一期。全年完成修缮项目23项,累计金额930万元。包括艺术学院实训室的改扩建工程、南北校园秦家港南侧的绿化和景观的改造工程、南岸学生公寓区域学生体育场地的建设、陕西北路危房改造、电工实训室和图书馆藏书室的装修改造工程等。 加快完成各类专项设备的采购工作,做好资产管理。2008年全年签订合同247份,完成采购金额4450万元,新增教学设备2537台件。坚持常规工作,以抽查形式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加强财产物资的管理。 积极创建节约型校园。建立智能抄表和控制系统,推广使用节能灯。全校远程控制水表已建设完成,五号教学楼全部更换为节能灯,对公共走道照明灯也采取管理措施,并加强了对空调的安装审定和使用时间的控制。 加强经费收支的预算管理,严格控制经费支出,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经费筹措工作,确保学校建设发展所需资金。截止2008年底,教育经费拨款(含其他经费拨款)收入完成预算批复的104.17%(超预算是因为部分经费为2007年度的政府采购项目经费;同时2008年的部分政府采购资金未执行完成,未执行完成的这部分政府采购资金在2009年继续执行)。积极争取预算外专项教育经费拨款,包括非预算专项经费、扩招补助经费、布局结构调整经费、第二期高水平特色项目经费、人才引进与师资队伍建设经费及有关教学、科研、教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获得国家和上海市奖学金、助学金、帮困金658万元。积极努力增加学校其他收入,2008年其他净收入完成预算数的145.18%。 加强制度建设,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制订颁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2个,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经济秩序。加强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制度建设,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继教学院校外办学点教育收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沪二工大财[2008]37号),进一步明确了校外办学点教育收费管理的要求。继续做好规范教育收费管理工作,严格按物价局审批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范围做好各类收费工作。加大教育收费公示的力度,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加强三大平台建设(知识平台、信息平台和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级。2008年度采购中外文图书9.8万册,数字资源11种,中外文期刊2116种,报纸207种。阅览人数累计51万人次,借阅图书9.4万册,归还图书9.2万册,图书馆学生培训3.3万人次,结构布局调整合计搬运图书60万册。制作完成学校各级各类题材专题片8部,精编教学片2部,为校级各类会议活动提供多媒体、摄影摄像服务,共计91场。截止2008年底,完成2007年度信息化建设专项和学校二基二辅专项合计10项,正在建设项目16项。 信息宣传质量不断提高,撰写《关于制定<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认识与建议》、《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章程》等重要文件;组织编写《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年鉴(2007)》,并参编2008《上海教育年鉴》、《浦东年鉴》;上报学校信息、简报,全年编发信息50多期,被教委网站采用34期;编写简报14期,被教委采用5项;市教委转发我校简报1期。做好“校长信箱”、信访接待等工作,全年受理来信来访45件。接待近200名校外宾客来校参观、考察、交流。开展系列业务培训,组织信息、档案高水平业务培训两次,兼职档案员培训班三期。建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史陈列室。落成大型雕塑“品”,取得良好社会效应。 |